平臺角色有三方,采購人、代理機構和監管部門;建設思路有三點,正本清源、化繁為簡和與時俱進。因而,“三位一體”“三點一線”理念構筑了北京市政府采購管理服務平臺的整體框架。“新系統展現新氣象,新作為彰顯新擔當。”這是許多新平臺使用者的突出感受。
正本清源重構采購計劃
推開門,啟動電腦,進入新平臺……北京市財政局政府采購管理處(以下簡稱“市財政局采購處”)的工作人員每天來到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新平臺,點開監管系統中的“駕駛艙”模塊,記者注意到,所有預算單位編制的采購計劃一目了然,詳細內容全部有跡可循,監管人員轉為“駕駛員”。
事實上,本次采購計劃的“重構”有著一波三折的歷史故事和亟待解決的現實淵源。市財政局采購處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到,北京市的政府采購計劃經歷了從審批到取消,又從完全放開到依法備案的過程。實踐證明,完全取消采購計劃會導致采購預算和項目執行之間的脫節。“采購計劃是采購和預算之間的橋梁,是把預算的語言翻譯成采購的語言,是一個采購項目的真正開端,其作用舉足輕重。” 該負責人指出。
然而,本次將采購計劃內嵌到新平臺的過程卻并不容易。記者在北京市財政局看到一塊小白板,據了解,這塊小白板就是當時專門用來討論采購計劃流程設定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實施條例》對編制采購計劃均有規定,但什么是采購計劃,具體包括哪些要素,法律法規并沒有明確。為此,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和新平臺的承建單位討論重構采購計劃的思路和方法,從定義、要素、操作流程等各個方面認真研究,在那塊小白板上反復勾畫計劃的編制流程。”市財政局采購處的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除此之外,我們還經常走訪一些預算單位和北京市政府采購中心,同他們以及部分代理機構召開了數十次調研協調會。”
通過近一年的認真研究,最終,市財政局決定按照財政部印發的政府采購品目分類目錄來編制采購計劃。“辦什么事,采購什么品目的產品,花多少錢,規模大小……用采購的語言表述預算項目,這就是本次新平臺重構計劃的一個重要理念。”上述負責人表示,計劃是實實在在的,其一旦啟動,就證明采購人對預算作了認真細致的研究,計劃是采購真正開始的“發令槍”。
“目前,計劃環節主要有兩大功能,一方面是把預算細化到具體的品目,另一方面則是防范化整為零等規避采購的行為。”市財政局采購處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就倒逼采購人在編制計劃時就要對項目有“大局觀”,不能想起什么買什么,一會兒一個主意,零零碎碎加起來也達到了公開招標的限額標準。由此也能看出,新平臺依托現代化的技術手段,進一步規范了政府采購活動中的權力運行,回歸政府采購相關法律法規和相關部門規范性文件,并不折不扣地予以落實。
化繁為簡優化采購流程
以前,財政局的大廳里熙熙攘攘,如今卻冷冷清清;以往,采購文件堆滿幾個房間,而今紙質歸檔資料不見身影;昔日,市財政局采購處的工作人員用盡“洪荒之力”導表格,現在數據報表自動生成……新平臺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打造以全覆蓋、全流程、全上網、全透明的政府采購管理服務平臺,實現“網下無交易,網上全公開”,切實減輕了采購人、代理機構和監管部門的工作負擔。
非招標方式審批辦理流程更簡化了。進入采購人系統,打開“我的工作平臺”,立項,選擇采購方式……當市財政局采購處的工作人員向記者演示時,記者看到,一旦采購人選擇了與項目條件不符的采購方式,系統會自動跳出一個對話框,提醒經辦人員轉方式并上傳正確的資料,資料清單非常詳細。
“針對轉方式的審批,采購人不需要再把紙質材料遞交到市財政局,通過新平臺上傳電子文檔即可,我們線上審批,給出批復函也是電子傳送的。這樣,就省去了送材料、取材料兩趟來回的路程。”上述工作人員指出,她還半開玩笑地說:“現在我們財政局搬到通州了,要是還像以前一樣報送紙質材料,那采購人可要跑得氣沖沖、累得苦哈哈了。”
備案歸檔流程更優化了。“新平臺下,我們代理機構在線上傳電子歸檔材料,并且備案自動完成。以前我們還要到市財政局送備案光盤,現在就方便多了”經常參與北京市政府采購項目的某政府采購代理機構的小張告訴記者,目前,北京市政府采購已全面取消紙質備案,各預算單位和代理機構根據職責分工進行網上備案和歸檔,實現了數據“多跑路”,單位“不跑腿”。
數據統計和報表生成更快捷了。記者在新平臺中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政府采購報表,如,政府采購資金情況統計報表、政府采購組織形式和采購方式統計報表、政府采購主體統計報表、政府采購合同授予情況統計報表、政府采購重要品目統計報表、服務項目政府采購統計報表、政府采購專項統計——計算機報表等等。“新平臺按照政府采購計劃金額、政府采購合同金額等數據,自動生成政府采購相關報表,避免預算單位的重復工作,減輕了預算單位不少的工作負擔。”采購處的工作人員指出。
“系統是冷冰冰的,但人心是熱乎乎的,新平臺關鍵還是要給使用者以方便快捷的用戶體驗。”市財政局采購處處長譚悅表示。
“上述三類流程的優化,也是對新平臺全覆蓋、全流程、全上網、全透明的一種詮釋。新平臺對政府采購的關鍵節點都進行了監管,并且都有數據的反映。”采購處相關負責人員指著演示系統里的“集采項目統計情況”說道:“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公開是最好的防火墻,只要是政府采購項目就要公開、接受社會的監督,小到單價幾十元的一包復印紙,大到上千萬、上億的大項目,都要在北京市政府采購網上公示。”
與時俱進,強化市場地位
讓記者印象最深刻的當屬新平臺的“大屏系統”。大屏系統實質上是對新平臺監管系統數據的凝練,利用大數據統計和分析手段,圍繞支持經濟發展,規范權力運行,區縣采購情況三個功能呈現了三張展示頁面。
在“支持經濟發展”頁面,記者看到了預算金額、項目金額、公告金額、計劃金額、合同金額、包括中小企業在內的市場參與主體等的數據統計,另外,像一些重點關注企業政府訂單取得情況也在頁面上滾動播放。
“本次新平臺的建設,鮮明亮點主要體現在思路的調整,即突出市場的核心地位。”相關負責人指出,通過大數據,可以隨時發現和分析市場主體參與政府采購的情況,如,中小企業的發展近況和重點關注企業政府訂單的取得情況,從而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更好的發揮好政府的作用。
市財政局政府采購處的工作人員指著大屏系統上的“購買科技創新產品金額”說道:“平臺還將政府訂單給予科技創新、環保事業、文化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情況也予以了統計,這方便我們全面把握和促進政府采購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
“此外,平臺可以監控每一筆交易流程,了解每個項目的執行節點,督導各單位加快政府采購執行進度,由此指導預算單位進一步優化流程、簡化程序,優化營商環境。”相關負責人表示,政府采購有“兩只手”,一端是市場這只無形之手調控的價值規律,另一端是政府這只有形之手打造的規范流程,政府采購還是要尊重市場規律辦事。未來的政府采購要圍繞市場做事情,市財政局也將以新平臺為圓心,落實好這一思路。